一、 会议的形式
为学校决策的常规性会议,全体班子成员参加。原则上每周一次,时间为周一第一节课后,周一因故未开的,由校长室负责通知。会议由校长主持。会议均由办公室负责记录。
二、会议的汇报要求
汇报要简明扼要,具体程序原则上为“近期情况通报——下期常规工作安排打算——提请协调事项——提请研究问题”,要求如下:
1.近期情况通报。凡属职责范围内的事,平时应该及时独立处理,这是层级管理的基本要求;但是,所有涉及学校全局的工作,都应该在校务会议上通报。已经决策,正在执行中的事项,若情况复杂或事情重大,中途应该在会上通报工作进度。对已经完成的情况通报,与会人员不作讨论,但可提出总结性建议;对未完成的情况通报,与会人员可提出建议和意见,经会议研究可作相应更改。
2.下期工作安排打算。常规工作刷新,安排要精细,尤其是涉及到其它处室的,更要在会上讲明白,便于形成合力。重点分享重点与特色工作,有创意预想。对下期工作安排,与会人员没有建议和意见的,按动议者计划办;与会人员提出建设和意见的,由会议研究决定。
3.提请协调事项。涉及其它处室的事项,由动议处室牵头协调。能在会前与其它协调的事项,应该事先个别协调,协调好了在会上仅作下期工作打算介绍;协调不成的或需要多方协调的或情况特别复杂的,可提请会议协调。提请协调时,要明确与什么处室协调,并提出初步意见。
4.提请研究的问题。处室碰到一些需提请会议研究的问题,相关处室责任人应该及时提请会议研究。凡提请研究的问题,都应该事先做好调查,相关处室自己先进行研究,并应该有初步方案。属处室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不得连方案都没有就提请会议研究。会议原则上不代替相关处室研究安排本应该由处室自己安排的工作细节。
三、会议的研究过程
1.相关问题的提出。有关处室提出问题后,由主持人视具体情况提请研究。对一些暂时不能研究或不宜研究的问题,主持人应该做出说明。
2.分析研究。与会人员应该本着为学校着想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相关的同志更应当主动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分析问题要重数据,重客观;分析问题时要围绕主题进行,不得讲其它影响主题的无关的话;分析问题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3.决策。问题分析后由校长或经校长委托副校长决策,若事实清楚、政策界定明确,应该及时决定;若需要调查分析的,由主持人指定责任人落实,等情况清楚后再作决定。
四、会议的传达
1.凡会议结果需要传达的,由相关责任人负责传达,责任人不明确的,由主持人指定专人传达。
2.因故未参加会议的班子成员,会后要到校办主任处“补课”,由校办主任负责将会议精神予以传达。
五、会议的纪律
1.行政会议是学校决策的主要过程,也是各条线工作沟通和校务公开的主要渠道。与会人员都应该认真对待,要认真准备,认真参与。
2.为提高会议效率和端正会风,与会者不得无故迟到;因故不能出席会议者,应提早向校长室请假。无故缺席或多次无故迟到(10分钟以上)者,由校长给予批评,并由会议记录员在会议记录本上记录。
3.高效率的会议是提高班子凝聚力的重要渠道。会议上发言要有理有节,摆事实讲道理,态度和气,尊重他人。凡违规者,由校长给予批评。
4.对会议研究的一些敏感性问题,由相关责任人负责传达;未传达之前,在一定时期内属于秘密,所有与会人员不得超越传达人而对外泄露;尤其是禁止将敏感问题研究的过程或其它会影响教职工情绪和工作的问题泄露。凡违规者,由校长给予批评。情节严重者,由学校给予处分。
5.会议的决定一旦形成,各相关人员都应该认真贯彻执行;有意见者,保留意见,不得办事拖拉;禁止与会人员“马后炮”,在教职工中散布不利于学校形象的言论。